觀心。坐禪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觀心品第十

「善男子!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
不能觀者究竟沈淪。
眾生之心猶如大地,
五穀五果從大地生。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
善惡五趣、有學無學、
獨覺菩薩及於如來。
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一切凡夫,親近善友,
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
自作教佗讚勵慶慰,
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眾行,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
唯將心法,為三界主。
心法本無,不染塵穢,
云何心法,染貪瞋癡?

於三世法,誰說為心?
過去心已滅,
未來心未至,
現在心不住。

諸法之內,性不可得,
諸法之外,相不可得,
諸法中間,都不可得。
心法本來無有形相,
心法本來無有住處;
一切如來尚不見心,
何況餘人得見心法?

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是因緣,
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
願佛哀愍,如實解說。」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
心心所法,本性空寂,
我說眾喻,以明其義。

善男子!
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
心如流水,念念生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
心如大風,一剎那間歷方所故。
心如燈焰,眾緣和合而得生故。
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
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
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
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
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
心如獨行,無第二故。
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
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心如埃塵,坌污自身生雜穢故。
心如影像,於無常法執為常故。
心如幻夢,於無我法執為我故。
心如夜叉,能噉種種功德法故。
心如青蠅,好穢惡故。
心如殺者,能害身故。
心如敵對,常伺過故。
心如盜賊,竊功德故。
心如大鼓,起鬪戰故。
心如飛蛾,愛燈色故。
心如野鹿,逐假聲故。
心如群豬,樂雜穢故。
心如眾蜂,集蜜味故。
心如醉象,耽牝觸故。

善男子!
如是所說心心所法,
無內無外亦無中間,
於諸法中求不可得,
去來現在亦不可得,
超越三世非有非無,
常懷染著從妄緣現,
緣無自性心性空故。

如是空性,
不生不滅,無來無去,
不一不異,非斷非常,
本無生處,亦無滅處,
亦非遠離非不遠離,
如是心等不異無為,
無為之體不異心等。
心法之體本不可說,
非心法者亦不可說。

何以故?
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
若離心法即名常見。
永離二相不著二邊,
如是悟者名見真諦,
悟真諦者名為賢聖。
一切賢聖性本空寂,
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大小,
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
如是法界自性無垢,
無上中下差別之相。

何以故?
是無為法性平等故。
如眾河水流入海中,
盡同一味無別相故。
此無垢性,是無等等,
遠離於我及離我所。
此無垢性非實非虛,
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
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樂淨故。
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不平等,體無異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節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疑問第三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
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在,性去王無。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六祖壇經疑問品節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坐禪第五

師示眾云:「善知識!
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
何名禪定?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
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
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
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

善知識!
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
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師示眾云:「善知識!]
(然)此門坐禪,元不著心,
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

若言著心,心元是妄,
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

若言著淨,人性本淨,
由妄念故,蓋覆真如。
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起心著淨,却生淨妄。
妄無處所,著者是妄。
淨無形相,却立淨相,言是工夫。
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却被淨縛。

善知識!
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
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
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
迷人身雖不動,
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
與道違背。
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六祖壇經坐禪品節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定慧第四

師示眾云:「善知識!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
大眾勿迷,言定慧別。
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
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
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種)],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
若諍先後,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師示眾云:]「善知識!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
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如)《淨名(經)》云: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
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
『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却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
道須通流,何以卻滯?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若言常坐不動是,
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
却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
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
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迷人不會,便執成顛。
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善知識!
定慧猶如何等?
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
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
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六祖壇經定慧品節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心地觀經10-0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10-02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觀心品第十 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 心法本無。不染塵穢。 云何心法。染貪瞋癡。 於三世法。誰說為心。 過去心。已滅。 未來心。未至。 現在心。不住。 諸法之內。性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