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W1-d5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第三 1072∼1421

【悅讀楞嚴好開心】初七第五日 W1-d5
✓信/教法. ✓解/理法. 行/行法. 證/果法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第三 1072∼1421

*** 1.其性本真-2 六入
*** 2.其性本真-3 十二處
*** 3.其性本真-4 十八界

卷第三

*** 1
*** 云何六入,其性本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

1072 復次。阿難。
1073 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眼入-見性 ***

1074 阿難。
1075 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
1076 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
1077 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
1078 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1079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
1080 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1081 何以故。

1082 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
1083 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

1084 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
1085 無自性。

1086 若從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
1087 空自觀。何關汝入。

1088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
1089 自然性。
*** 眼入之相虛妄,其性本非因緣亦非自然

*** 耳入-聽聞性 ***

1090 阿難。
1091 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
1092 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
1093 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
1094 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
1095 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1096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
1097 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1098 何以故。

1099 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
1100 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

1101 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
1102 無自性。

1103 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
1104 空自聞。何關汝入。

1105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
1106 自然性。

*** 鼻入-齅聞性 ***

1107 阿難。
1108 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
1109 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
1110 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
1111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
1112 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齅聞性
1113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1114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
1115 於空生。

1116 何以故。

1117 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
1118 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
1119 等觸。

1120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
1121 無自性。

1122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迴齅汝鼻。空自
1123 有聞。何關汝入。

1124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
1125 自然性。

*** 舌入-嘗 ***

1126 阿難。
1127 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
1128 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
1129 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
1130 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
1131 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
1132 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
1133 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1134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
1135 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
1136 空生。

1137 何以故。

1138 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
1139 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
1140 二相。

1141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
1142 味根。本無自性。

1143 若於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
1144 空自知。何關汝入。

1145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
1146 自然性。

*** 身入-覺 ***

1147 阿難。
1148 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
1149 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
1150 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
1151 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
1152 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離合二種妄塵
1153 。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
1154 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
1155 無體。

1156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
1157 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

1158 何以故。

1159 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云何覺離。

1160 違順二相。亦復如是。

1161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
1162 身知。元無自性。

1163 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1164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
1165 自然性。

*** 意入-知 ***

1166 阿難。
1167 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
1168 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
1169 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
1170 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1171 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
1172 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
1173 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
1174 畢竟無體。

1175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
1176 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
1177 空生。

1178 何以故。

1179 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
1180 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
1181 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

1182 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
1183 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
1184 無性。

1185 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1186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
1187 自然性。

*** 2
*** 云何十二處其性本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

1188 復次。阿難。
1189 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眼, 色 ***

1190 阿難。
1191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云
1192 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1193 阿難。
1194 若復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
1195 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
1196 。誰明空質。空亦如是。

1197 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
1198 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1199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
1200 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見色二處虛妄,其性本非因緣亦非自然

*** 耳, 聲 ***

1201 阿難。
1202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
1203 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云何
1204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 聲自入耳

1205 阿難。
1206 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
1207 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
1208 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
1209 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
1210 來食處。

*** 攀緣聲塵

1211 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
1212 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
1213 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
1214 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
1215 音響。若無來往。亦復無聞。

1216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
1217 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鼻, 香 ***

1218 阿難。
1219 汝又齅此爐中旃檀。此香若復然於一
1220 銖。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
1221 於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旃檀木。生於
1222 汝鼻。為生於空。

1223 阿難。
1224 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
1225 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氣
1226 。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
1227 說聞非義。

1228 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何
1229 藉爐中爇此枯木。

1230 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
1231 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
1232 遠。四十里內。云何已聞。

1233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齅
1234 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舌, 味 ***

1235 阿難。
1236 汝常二時。眾中持鉢。其間或遇酥酪
1237 醍醐。名為上味。於意云何。此味為
1238 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

1239 阿難。
1240 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
1241 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
1242 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
1243 變移者。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
1244 之知。

1245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又
1246 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
1247 之知。

1248 若生於空。汝噉虛空。當作何味。必
1249 其虛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
1250 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鹹
1251 。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鹹。
1252 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1253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
1254 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身, 觸 ***

1255 阿難。
1256 汝常晨朝以手摩頭。於意云何。此摩
1257 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
1258 頭。

1259 若在於手。頭則無知。云何成觸。

1260 若在於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

1261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1262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
1263 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

1264 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
1265 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1266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
1267 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意, 法 ***

1268 阿難。
1269 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
1270 法則。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
1271 。別有方所。

1272 阿難。
1273 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
1274 何成處。

1275 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
1276 知非知。

1277 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
1278 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

1279 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
1280 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今於色空
1281 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
1282 所緣。處從誰立。

1283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
1284 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3
*** 云何十八界其性本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

1285 復次。阿難。
1286 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眼根, 色塵, 眼識 ***

1287 阿難。
1288 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此
1289 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
1290 生。以色為界。

1291 阿難。
1292 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
1293 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
1294 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1295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云
1296 何識知是虛空性。若色變時。汝亦識
1297 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1298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恆。既
1299 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1300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
1301 則兩合。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1302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
1303 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
1304 緣。非自然性。
*** 眼色識三都無,其性本非因緣亦非自然

*** 耳根, 聲塵, 耳識 ***

1305 阿難。
1306 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此
1307 識為復因耳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
1308 生。以聲為界。

1309 阿難。
1310 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
1311 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
1312 貌。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
1313 。云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
1314 耳識界復從誰立。

1315 若生於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
1316 聞則亡聲相所在。識從聲生。許聲因
1317 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
1318 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
1319 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
1320 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

1321 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
1322 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
1323 緣。非自然性。

*** 鼻根, 香塵, 鼻識 ***

1324 阿難。
1325 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
1326 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
1327 生。以香為界。

1328 阿難。
1329 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
1330 肉形雙爪之相。為取齅知動搖之性。

1331 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
1332 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云何
1333 立界。

1334 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

1335 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

1336 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
1337 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
1338 難應無所在。

1339 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若
1340 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
1341 不生伊蘭及旃檀木。二物不來。汝自
1342 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應非
1343 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
1344 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
1345 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
1346 。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1347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
1348 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即
1349 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
1350 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1351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
1352 虛妄。

1353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
1354 處皆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
1355 緣。非自然性。

*** 舌根, 味塵, 舌識 ***

1356 阿難。
1357 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此
1358 識為復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
1359 生。以味為界。

1360 阿難。
1361 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
1362 連。石鹽。細辛。薑。桂。都無有味
1363 。汝自嘗舌。為甜為苦。若舌性苦。
1364 誰來嘗舌。舌不自嘗。熟為知覺。舌
1365 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1366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
1367 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又一切
1368 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

1369 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
1370 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
1371 。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名識。
1372 云何復名舌味識界。不應虛空生汝心
1373 識。舌味和合。即於是中。元無自性
1374 。云何界生。

1375 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
1376 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
1377 緣。非自然性。

*** 身根, 觸塵, 身識 ***

1378 阿難。
1379 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此
1380 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
1381 生。以觸為界。

1382 阿難。
1383 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
1384 所識。

1385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
1386 合離者。

1387 阿難。
1388 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即觸。知
1389 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觸
1390 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
1391 。離身即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中
1392 云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
1393 識生。從誰立界。

1394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
1395 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
1396 緣。非自然性。

*** 意根, 法塵, 意識 ***

1397 阿難。
1398 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
1399 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
1400 生。以法為界。

1401 阿難。
1402 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
1403 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
1404 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
1405 了別性。為同為異。

1406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
1407 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
1408 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
1409 成。界云何立。

1410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
1411 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
1412 。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
1413 汝識決定依於法生。汝今諦觀法法何
1414 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
1415 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
1416 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
1417 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
1418 不有。界云何生。

1419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
1420 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
1421 緣。非自然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

【回向】

一切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願諸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

讀誦大乘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願以此功德。回向諸眾生。
解脫三界苦。悉發菩提心。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下一則
https://lengyanfoods.blogspot.com/2022/07/w1-d6-372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心地觀經10-0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10-02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觀心品第十 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 心法本無。不染塵穢。 云何心法。染貪瞋癡。 於三世法。誰說為心。 過去心。已滅。 未來心。未至。 現在心。不住。 諸法之內。性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