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W1-d6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第三 1422∼1687

【悅讀楞嚴好開心】初七第六日 W1-d6
✓信/教法. ✓解/理法. 行/行法. 證/果法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第三 1422∼1687

*** 1.其性本真-5 七大
1.1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1.2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
1.3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
1.4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
1.5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
1.6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
1.7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
*** 2.阿難證初果須陀洹

*** 1

1422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
1423 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
1424 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
1425 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
1426 。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1427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
1428 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
1429 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
1430 。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
1431 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
1432 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1433 。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
1434 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1435 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 1.1 地大

1436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
1437 種種變化。

1438 阿難。
1439 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
1440 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
1441 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
1442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
1443 未有休息。

1444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1445 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
1446 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
1447 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1448 阿難。
1449 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
1450 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
1451 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
1452 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1453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
1454 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
1455 。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1456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
1457 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
1458 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
1459 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
1460 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 1.2 火大
*** 陽光透過放大鏡聚焦於艾草上而生火

1461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

1462 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
1463 執陽燧。日前求火。

1464 阿難。
1465 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
1466 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
1467 。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1468 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
1469 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性。

1470 阿難。
1471 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
1472 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
1473 出。為於日來。

1474 阿難。
1475 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
1476 林木皆應受焚。

1477 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
1478 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
1479 泮。

1480 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
1481 火生。

1482 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
1483 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
1484 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1485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
1486 空真火。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
1487 生心。應所知量。

1488 阿難。
1489 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徧
1490 法界執。滿世間起。起徧世間。寧有
1491 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
1492 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
1493 有言說。都無實義。

*** 1.3 水大
*** 空氣中的水汽在夜晚凝結於珠盤上

1494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恆。

1495 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
1496 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
1497 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
1498 執方珠。承月中水。此水為復從珠中
1499 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

1500 阿難。
1501 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
1502 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珠所出
1503 。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1504 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
1505 中宵。承白月晝。

1506 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
1507 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復有水陸空
1508 行。

1509 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
1510 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
1511 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
1512 無從自有。

1513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
1514 空真水。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
1515 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
1516 出。徧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
1517 。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
1518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
1519 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 1.4 風大
*** 空氣因故流動而產生風

1520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

1521 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梨角動及傍
1522 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出
1523 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

1524 阿難。
1525 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
1526 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
1527 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
1528 有藏風處。

1529 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
1530 性常住。風應常生。

1531 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
1532 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
1533 虛空。云何風出。

1534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
1535 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1536 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
1537 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
1538 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
1539 無從自有。

1540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
1541 空真風。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
1542 生心。應所知量。

1543 阿難。
1544 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徧
1545 法界拂。滿國土生。周徧世間。寧有
1546 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
1547 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
1548 有言說。都無實義。

*** 1.5 空大

1549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

1550 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
1551 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
1552 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
1553 。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
1554 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
1555 。隨出多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
1556 鑿所有。無因自生。

1557 阿難。
1558 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
1559 不無礙。唯見大地。逈無通達。

1560 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
1561 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虛空因土而
1562 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
1563 。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

1564 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
1565 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

1566 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
1567 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
1568 所出。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
1569 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1570 若此虛空。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
1571 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
1572 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1573 阿難。
1574 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
1575 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1576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
1577 空真覺。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
1578 生心。應所知量。

1579 阿難。
1580 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
1581 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
1582 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1583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
1584 無實義。

*** 1.6 見大

1585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

1586 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
1587 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
1588 暗等因見分析。此見為復與明暗相。
1589 並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
1590 同非同。或異非異。

1591 阿難。
1592 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
1593 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
1594 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
1595 。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
1596 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
1597 何成。

1598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
1599 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
1600 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
1601 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
1602 立見。

1603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

1604 離三元無。云何或異。

1605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

1606 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

1607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
1608 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
1609 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
1610 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1611 若見聞知。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
1612 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
1613 。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
1614 本無生滅。

1615 阿難。
1616 汝性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
1617 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
1618 。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

1619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
1620 精明見。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
1621 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
1622 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
1623 德瑩然。徧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
1624 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
1625 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
1626 有言說。都無實義。

*** 1.7 識大

1627 阿難。
1628 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

1629 汝今徧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
1630 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
1631 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
1632 。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1633 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
1634 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1635 阿難。
1636 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
1637 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
1638 。從何發識。

1639 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
1640 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
1641 。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1642 若生於空。非相。非見。

1643 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1644 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

1645 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
1646 發汝識。欲何分別。

1647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
1648 識明月。

1649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託汝睛。相
1650 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
1651 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
1652 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
1653 無從自出。

1654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
1655 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
1656 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
1657 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1658 阿難。
1659 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
1660 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
1661 。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1662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
1663 明真識。妙覺湛然。徧周法界。含吐
1664 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
1665 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
1666 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 2

1667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
1668 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

1669 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徧十方。見
1670 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
1671 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
1672 精徧圓。含裹十方。

1673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
1674 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
1675 。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 1676 獲本妙心:阿難證初果須陀洹

1676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
1677 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
1678 讚佛。

1679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1680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1681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1682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1683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1684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1685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1686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1687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大佛頂首楞嚴經》

【回向】

一切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願諸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

讀誦大乘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願以此功德。回向諸眾生。
解脫三界苦。悉發菩提心。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下一則
https://lengyanfoods.blogspot.com/2022/07/w1-d7-372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心地觀經10-0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10-02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觀心品第十 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 心法本無。不染塵穢。 云何心法。染貪瞋癡。 於三世法。誰說為心。 過去心。已滅。 未來心。未至。 現在心。不住。 諸法之內。性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