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2-3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復次阿難。
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眼, 色 ***
阿難。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
於意云何。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
於意云何。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阿難。
若復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若復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若復色塵。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見即銷亡。
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觀空非色。見即銷亡。
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
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耳, 聲 ***
阿難。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
食辦擊鼓。眾集撞鐘。
鐘.鼓音聲。前後相續。
於意云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阿難。
若復此聲來於耳邊。
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同來食處。
若復此聲來於耳邊。
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同來食處。
若復汝耳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若無來往。亦復無聞。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若無來往。亦復無聞。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
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鼻, 香 ***
阿難。
汝又齅此爐中旃檀。
此香若復然於一銖。
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
於意云何。
此香為復生旃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
阿難。
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
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氣。
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
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氣。
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
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
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
四十里內。云何已聞。
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
四十里內。云何已聞。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
即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即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舌, 味 ***
阿難。
汝常二時眾中持鉢。
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
於意云何。
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
阿難。
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
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
若不變移。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舌非多體。
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
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
若不變移。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舌非多體。
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
若生於空。汝噉虛空。當作何味。
必其虛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
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鹹。了不知淡。
若不識淡。亦不覺鹹。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必其虛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
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鹹。了不知淡。
若不識淡。亦不覺鹹。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
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身, 觸 ***
阿難。
汝常晨朝以手摩頭。
於意云何。
此摩所知。誰為能觸。
能為在手。為復在頭。
若在於手。頭則無知。云何成觸。
若在於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若在於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
則手與頭。當為一體。
若一體者。觸則無成。
若二體者。觸誰為在。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
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則手與頭。當為一體。
若一體者。觸則無成。
若二體者。觸誰為在。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
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
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意, 法 ***
阿難。
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
此法為復即心所生。
為當離心。別有方所。
阿難。
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
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
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
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
若非知者。
此塵既非色.聲.香.味。
離.合.冷.暖及虛空相。
當於何在。
今於色.空。都無表示。
不應人間。更有空外。
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此塵既非色.聲.香.味。
離.合.冷.暖及虛空相。
當於何在。
今於色.空。都無表示。
不應人間。更有空外。
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
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
2-2.六入本如來藏性
2-3.十二處本如來藏性
2-4.十八界本如來藏性
2-5.七大(地火水風)本如來藏性
2-6.七大(空見識)本如來藏性
2-7.阿難大眾說偈讚佛
2-8.富樓那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2-9.富樓那問:云何五大周徧法界
2-10.狂性自歇即菩提
楞嚴經專讀2如來藏妙真如性舉例
2-1.五陰本如來藏性
2-1.五陰本如來藏性
2-2.六入本如來藏性
2-3.十二處本如來藏性
2-4.十八界本如來藏性
2-5.七大(地火水風)本如來藏性
2-6.七大(空見識)本如來藏性
2-7.阿難大眾說偈讚佛
2-8.富樓那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2-9.富樓那問:云何五大周徧法界
2-10.狂性自歇即菩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