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2-4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復次。阿難。
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眼根, 色塵, 眼識 ***
阿難。
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
因色所生。以色為界。
阿難。
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
縱有汝識。欲將何用。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
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
縱有汝識。欲將何用。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
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
云何識知是虛空性。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
云何識知是虛空性。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
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
不變則恆。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
不變則恆。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
合則中離。離則兩合。
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合則中離。離則兩合。
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
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耳根, 聲塵, 耳識 ***
阿難。
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
此識為復因耳所生。以耳為界。
因聲所生。以聲為界。
阿難。
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
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
云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
則耳識界復從誰立。
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
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
云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
則耳識界復從誰立。
若生於聲。識因聲有。
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聞應聞識。不聞非界。
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
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界。
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
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聞應聞識。不聞非界。
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
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界。
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
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
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鼻根, 香塵, 鼻識 ***
阿難。
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
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
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阿難。
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
為取肉形。雙爪之相。
為取齅知。動搖之性。
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
為取肉形。雙爪之相。
為取齅知。動搖之性。
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
名身非鼻。名觸即塵。
鼻尚無名。云何立界。
名身非鼻。名觸即塵。
鼻尚無名。云何立界。
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
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
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
如是則應虛空是汝。
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
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
如是則應虛空是汝。
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
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旃檀木。
二物不來。汝自齅鼻。為香.為臭。
臭則非香。香應非臭。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
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
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復成臭。
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
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旃檀木。
二物不來。汝自齅鼻。為香.為臭。
臭則非香。香應非臭。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
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
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復成臭。
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
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
知即非生。不知非識。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
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
知即非生。不知非識。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
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皆無。
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舌根, 味塵, 舌識 ***
阿難。
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
此識為復因舌所生。以舌為界。
因味所生。以味為界。
阿難。
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
黃連.石鹽.細辛.薑.桂都無有味。
汝自嘗舌。為甜.為苦。
若舌性苦。誰來嘗舌。
舌不自嘗。熟為知覺。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
黃連.石鹽.細辛.薑.桂都無有味。
汝自嘗舌。為甜.為苦。
若舌性苦。誰來嘗舌。
舌不自嘗。熟為知覺。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
同於舌根。應不自嘗。
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
味既多生。識應多體。
識體若一。體必味生。
鹹.淡.甘.辛和合俱生。
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
分別既無。則不名識。云何復名舌味識界。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舌味和合。即於是中。元無自性。云何界生。
同於舌根。應不自嘗。
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
味既多生。識應多體。
識體若一。體必味生。
鹹.淡.甘.辛和合俱生。
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
分別既無。則不名識。云何復名舌味識界。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舌味和合。即於是中。元無自性。云何界生。
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
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身根, 觸塵, 身識 ***
阿難。
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
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
因觸所生。以觸為界。
阿難。
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阿難。
物不觸知。身知有觸。
知身即觸。知觸即身。
即觸非身。即身非觸。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
物不觸知。身知有觸。
知身即觸。知觸即身。
即觸非身。即身非觸。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
合身即為身自體性。
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內外不成。中云何立。
中不復立。內外性空。
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內外不成。中云何立。
中不復立。內外性空。
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
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意根, 法塵, 意識 ***
阿難。
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
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
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阿難。
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
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
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
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異意不同。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云何意生。
若有所識。云何識意。
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異意不同。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云何意生。
若有所識。云何識意。
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
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
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
汝識決定依於法生。汝今諦觀。法法何狀。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
越此諸相。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
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
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
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
汝識決定依於法生。汝今諦觀。法法何狀。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
越此諸相。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
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
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
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
2-2.六入本如來藏性
2-3.十二處本如來藏性
2-4.十八界本如來藏性
2-5.七大(地火水風)本如來藏性
2-6.七大(空見識)本如來藏性
2-7.阿難大眾說偈讚佛
2-8.富樓那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2-9.富樓那問:云何五大周徧法界
2-10.狂性自歇即菩提
楞嚴經專讀2如來藏妙真如性舉例
2-1.五陰本如來藏性
2-1.五陰本如來藏性
2-2.六入本如來藏性
2-3.十二處本如來藏性
2-4.十八界本如來藏性
2-5.七大(地火水風)本如來藏性
2-6.七大(空見識)本如來藏性
2-7.阿難大眾說偈讚佛
2-8.富樓那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2-9.富樓那問:云何五大周徧法界
2-10.狂性自歇即菩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